近日,石嘴山市大武口區青山街道辦事處漢唐社區人社服務事項“就近辦”服務點,工作人員為居民辦理業務。記者 馬楠 攝
數字時代,變革之中蘊藏無限可能。
今年全國兩會,政府工作報告、預算報告及最高法、最高檢的工作報告上,均印有一個二維碼,全國人大代表、政協委員掃碼就能看到更多關于改革和發展等方面的信息。小小的二維碼,從側面反映了兩會的溝通效率和服務水平的提升,展現了互聯網在政務服務中的獨特價值。
同一時刻,在西部一隅的石嘴山市大武口區青山街道辦事處漢唐社區人社服務“就近辦”,以流動的數據、流暢的體驗,給轄區居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。
“數字政府”已經從一個抽象的詞匯,變成可觸可感的便利。
“以前辦理業務,需要去大武口區政務服務中心或者街道辦事處民生服務中心?,F在,在家門口就能辦理。”3月7日,說起政府數字化轉型,剛剛辦理完失業登記的漢唐社區居民石容花豎起了大拇指。
“數字政府”建設是“數字中國”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,加強“數字政府”建設,推動政務數據共享,進一步壓減各類證明,擴大“跨省通辦”范圍,基本實現電子證照互通互認,便利企業跨區域經營,加快解決群眾關切事項的異地辦理問題。
如何借得東風好行船?今年全國兩會,住寧全國政協委員帶著“數字”上會,積極為西部欠發達地區“數字政府”建設建言獻策。
“互聯網+”讓政務服務打破百姓辦事壁壘
政務部門之間的“服務壁壘”常常讓辦事群眾東奔西跑,費時費力。
讓數據多跑路,群眾少跑腿。近年來,西部欠發達地區深入推進“互聯網+政務服務”,不斷提升網上政務服務能力和水平,加快完善提升云、網、數及共性應用支撐體系,取得了顯著成效。特別是“數字政府”建設越來越成為服務群眾馬上辦、掌上辦、終端辦、一次辦的有力支撐和打通服務群眾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重要手段。
數據是最好的佐證。
寧夏為推進政務服務協同高效,積極做強“一張網”、做優移動端、做實基礎底座。堅持全區統一規劃、統籌建設,以“十個統一”為基礎架構,建成區市縣鄉村五級貫通的寧夏政務服務“一張網”,并與國家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實現全面對接、整體聯動。目前,“一張網”已與全區40多個行政審批業務系統、1040個縣級以上審批服務機構實現全鏈接,基本實現“一次認證、全網通辦”。
以“我的寧夏”政務App為突破口,全面提升寧夏網上政務服務水平。目前,“我的寧夏”政務App注冊人數占全區常住人口的94.8%,可辦事項達到1400多項,可查事項達到3400多項。同時,建成省級統一的政務云平臺,為推進“一網通辦”和政務大數據開發利用夯實了基礎底座。
值得一提的是,為解決政務服務“最后一公里”問題,我區持續推進服務能力下沉,依托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,高頻事項就近查、就近辦得以實現。石嘴山市“一網通辦”體系不斷拓展,建設“一窗受理”系統,讓企業和群眾“一次取號、一次辦結”,使企業群眾只進“一扇門”辦成“一攬子事”。時至今日,已創建縣區級標準化政務大廳3個,鄉鎮(街道)標準化民生中心35個,村(社區)標準化代辦點127個。推行“企業名稱網上自主申報核準”、個體工商戶簡易注銷登記等商事制度改革,將企業開辦壓縮至1個工作日。引入自助辦理終端,個體工商戶登記實現“秒批”。
直面群眾呼聲,為讓政務服務提速提效,寧夏還主動與福建、內蒙古、山東、甘肅、青海等省區審批服務管理和政務服務部門對接,依托寧夏政務服務綜合平臺,實現了大量民生事項在協作省區市可不出省辦理、跨區域不見面辦理、不出戶辦理。在石嘴山市,異地就醫“跨省通辦”覆蓋全國31個省(自治區、直轄市),5萬余家醫療機構,已服務全市6517名外出務工、異地居住等參保群眾異地就醫。
西部地區期盼“數據高鐵”
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發展數字經濟,加強數字社會、數字政府建設,提升公共服務、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。
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,促進政府數字化轉型、建設“數字政府”是先導。
當前,國內經濟發達省份紛紛搶占數字時代發展機遇,將“數字賦能”作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。從搶占經濟發展“新賽道”到激發社會轉型新動能,從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到賦能綠色低碳。
住寧全國政協委員在調研中發現,在這一背景下,由于資金投入、技術裝備、人力支撐等不足,西部欠發達地區“數字政府”建設整體還處于較低水平,僅靠自身力量在短時間內無法趕上“數字政府”建設的“第一梯隊”。2020年,上海市“一網通辦”僅運營費用投入9306萬元,而寧夏“一網通辦”整個平臺建設自2016年至今總投入只有3200萬元。
因制度與技術等原因,“信息孤島”仍部分存在。如何將“信息孤島”連成“數字大陸”,打造“數據高鐵”更好地激發數據要素活力,成為西部地區數字化改革要破解的核心挑戰之一。
全國政協委員冀永強建議:縮小東西部差距,加強頂層設計。國家有關部委在制定地區發展規劃時,應統一規劃布局數字化服務平臺,高水平建設信息化系統,形成地方一體化管理運行保障體系。深化西部欠發達地區“互聯網+”應用,強化信息數據共享互用。從制度上縮小地區之間的“數字鴻溝”,建立起上級部門向地方政府回流數據的通道,免除或減少共享數據的審批壁壘,整體提升我國政府數字治理能力。
冀永強委員建議,架起溝通東西部的數字橋梁,彌補資金投入不足造成的“數字鴻溝”。補齊西部欠發達地區“數字政府”基礎設施的建設短板,進一步加強農村寬帶互聯網建設,實現光纖入村全覆蓋,繼續加大移動網絡基站建設。增設專項資金加大對西部欠發達地區“數字政府”“互聯網+”建設資金轉移支付力度,通過合理引導社會資本等方式,解決“數字政府”建設過程中由于資金不足導致的轉型能力不足等問題。
制定統一的數據標準,加快數據共享平臺建設。推進數字化建設規劃,引領西部現代化。針對西部欠發達地區實際,適度傾斜資金、項目、技術、資源,加快推動實現城鄉數字化改革“一體化”發展。擴大跨政府部門的在線服務覆蓋范圍,面向個人與企業,集成網上大廳、實體大廳與社區網點等平臺,推廣“全網通辦”“惠企政策一次辦”等服務模式,以靈活方式提供個性化、定制化在線服務。(記者 高 菲)